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歷史沿革
壹、前言
  大同區為臺北市開發較早的舊市區,於臺灣光復之初即以日據時代的蓬萊等五區合併為全市十大區之一,為紀念孔子天下大同之精神故取區名為大同,大同區曾是人文薈萃,商業鼎盛的精華地帶,孔子廟、老師府等古蹟刻劃出先民篳路籃縷來臺開發時的歷史痕跡,而至今大同區內仍有多處保有古老市街的獨特風格。
貳、地理位置
  大同區位於臺北市之西部,東邊以捷運淡水線和中山區為鄰,西邊則與三重區以淡水河為界,南邊以忠孝西路、鄭州路與中正區、萬華區銜接,北邊以中山高速公路邊界和士林區為界。整個轄區涵蓋了大龍峒與大稻埕這兩個地區;大龍峒、大稻埕與艋舺(萬華)是臺北盆地淡水河東岸地區最先開發的三個區域。臺北市政府為健全基層組織,增進區里行政功能,落實市政建設,提升市民福祉,於民國79年臺北市行政區域調整之後,將昔日大同、建成、延平三區合併為現今之大同區,現有面積為5.6815平方公里,是12個行政區中面積最小的一區。
參、歷史沿革
  本機關成立於40年5月1日,原址設於臺北市大同區蘭州街143巷1號之一,隸屬於臺北市衛生院及省轄之臺北市衛生局。嗣因該處毗鄰蘭州屠宰市場及垃圾焚化場,環境惡劣,為便於公共衛生業務之推展,乃另在民權西路1之1號新建,供作本所之新址,於43年間竣工遷入(即原址民權西路221號)。民國56年7月1日,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後,隨隸屬於臺北市政府衛生局。於58年7月間因擴大業務範圍,增加編制員額,修定組織規程原置主任改為所長,增設秘書、一、二、三組及主計(現改為會計)、人事、安全等單位,同時因編制擴大,人員漸增之故,原有平房辦公室已不敷應用,乃依事實所需原地拆除改建四層樓房,於62年2月底落成,是為本市16區衛生所第一座改建的新式樓房。民國73年由於大同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,本所所在地變更為學校用地,故另覓他處(即現健康服務中心所在地)與社會局聯合興建辦公大樓(地上10層地下2層),於86年底搬遷至此。
  本棟大樓為結合衛生醫療(1、2F為中興醫院大同門診部,3至5樓為大同區衛生所)及社會福利之市立機構(包括6、7樓大同兒童發展中心,8樓大同區社會福利服務中心,9、10樓委辦馬偕醫院老人日間照顧中心),規劃前瞻,建築現代,在此良好環境中為促進市民健康及福祉而努力。自94年1月1日起因衛生局所屬單位組織再造,衛生所更名為大同區健康服務中心,原二組、三組業務及人員移至衛生局辦理,健康服務中心則分為個案管理組及健康促進組,負責社區民眾健康照護、衛生教育、健康管理等工作,繼續為民眾健康貢獻心力。